满唐华彩 第927节
书迷正在阅读:小可爱穿越后成了大佬心尖宠、恋爱脑怎么你了、我有七个发疯人格[无限]、不是AB也不是O!怎么还被盯上、我靠极限运动封神、独悦你[带球跑]、沙雕美人揣崽连夜跑路、直男绑定cp系统后、我用娇妻系统称霸星际、敢向皇帝骗个娃
“圣人到蜀郡去了,他对我、对殿下都有些误会,认为我们想要政变,其实我只是想迎他回长安……” 薛白与皇甫冉说起此事,就比与李光弼说的时候诚实得多,大概解释了两句,便抛出了他的想法,道:“我想让茂政兄往蜀郡一趟,迎回圣人。此行,或许会有些危险。” “你让我去与圣人谈判?” “是。” 皇甫冉叹道:“如此,我们可真就是逆贼了啊。” 薛白道:“看忤逆了谁,当圣人与天下人的利益相悖,不忤逆他,便是忤逆天下人,不是吗?” 这句话很大胆。 皇甫冉若真应下了,那在圣人眼中就是反贼了。可他犹豫了一会,竟是点了点头,道:“好,你要圣人答应什么,又能答应圣人什么?” “有两件事我们必须要,一是名义、二是粮草……” 薛白说了很久,皇甫冉认认真真地听着,渐渐感到肩上的担子愈发重了,脸色凝重了起来。 之后,薛白还拿出地图,指点着蜀郡的地势又交代了几桩事。 “放心,我记下了。” 皇甫冉完全领会了薛白的意图之后,站起身,忽又想起一事,问道:“对了,圣人若要把高力士、杨贵妃等人送过去,当是可以答应下来吧?” 薛白一愣。 对于这个小要求,皇甫冉并不认为有什么不能答应的,只是想到了便问出来,没等薛白的回答,快步而出。 薛白已经为他安排了副使、向导、护卫、快马,他当日便出了长安,直奔蜀郡。 当是时,北方正战火连天,而蜀郡依旧是天府乐土。 皇甫冉一路马不停蹄,到蜀郡依旧花了十天,他不知这十天之内关中的战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,心中焦急,却告诉自己见到圣人时一定不能着急。 他先是往益州城门处打听天子驻跸于何处,站在城门处往城中望去,意外地发现益州城里正是一片盛世繁华的景象。可见战火未燃到之处,人们对大唐的强盛还抱有强烈的信心。 “我是从长安来迎圣驾的使者,敢问圣人何在?” “平叛了?我就说要不了多久就能平叛。”守门的兵士是个乐天派,笑呵呵地应道:“圣驾在天回宫。” “如何去?” “天回宫在城外,不难找,跟着那些修建宫城的民夫就成。” 皇甫冉遂拨马往西南而行,一路上便能见到官吏组织着大量的民夫挑着木石,排着长长的队伍。想到守长安的艰辛,他不由心疼这营造行宫的花费。 等到了正在改造的剑南节度使行营,他上前一打听,得知圣驾在不远处山上的玄中观。再赶到玄中观,发现此处也在扩建。 通报了姓名,好不容易才有一名官员迎了出来,却是道:“圣驾去青城山了。” 此事也好理解,玄中观、天回宫都正在营建,人多了自然就杂,未必安全。故而,李隆基由剑南兵马护卫着,浩浩荡荡往青城山游玩了。 皇甫冉只好继续赶路,从益州到青城山是有官道的,且还是近年才修缮过的用来进贡的直道,他带着使团飞马狂奔,在天黑前就奔出了一百余里。 然而,歇息时,一个跑去探路的向导却是赶回来道:“郎官,走错了!” “怎么会?这是去青城山的路不假。” “圣人……圣人没往青城山。”向导喘着气道:“转往新津了。” “没探错?” “銮仗浩浩荡荡,百姓们都看到了,不会错。” 皇甫冉无奈,遂只能连夜掉头,赶路去往新津。 夜里小歇了一会,天明时,他到了岷江上游的西河岸边,见到新津渡口人潮如织,官吏、士卒、乡绅、百姓们都站在那边望着对岸那一座秀丽的青山。 还能听到人们正在高谈阔论,仿佛战乱从未降临在大唐。 “早在开元年间,新兴寺的佛殿柱子上自然生出一座老君圣像,圣人遣人来把老君像请回长安,立在皇宫大同殿供礼。这次来啊,就是来新兴寺还愿的。” 说话的是一个佛门信徒,一番话却惹恼了一个道士。 “你错了,圣人此番是去宝真观见赵真人,请赵真人做法庇护大唐。你们若不信,我这里还有一首圣人写给赵真人的诗,名为《送赵法师还蜀因名山奠简》,你等听着!” 皇甫冉排着队过木桥,也听到了圣人的那首诗。 “江山寻故国,城郭信依然。” “二室遥相望,云回洞里天。” 他不由心想,江山如故,可惜圣人的故国已经不在了啊。 于是,当他再看到山脚下那代表着皇家威严的侍卫、仪仗,已难以再崇敬圣人,只觉得深深的可悲。 古寺建在山上。 “咚、咚……” 钟声悠远,飘落到了山下的西河,扬起荡漾的波澜。 李隆基正盘坐于寺中高台,与寺中住持对谈。 他是打算去宝真观寻赵真人,路过此地,忽然想到了当年的祥瑞,临时起意到寺里来看看的。 在一个气质平和、与世无争的老僧面前,李隆基不再掩饰他的情绪,任它像河面漾起的波澜一样飘荡。 “朕励精图治,开创盛世,不曾料,竟是养虎为患。迫朕幸蜀者,并非安禄山。” 时至今日,李隆基提起安禄山依旧是不屑的。他坚信自己的判断,安禄山能造成的威胁有限。 “真正吃人的虎,是朕的儿孙。他们为了夺取朕的皇位,一个一个都不择手段……” 这些苦恼,一个山中老僧其实是无法开解的,总不能像劝寻常人一样,劝圣人落发出家。 正为难之际,崔圆趋步到近前,禀道:“陛下,长安遣使来了。” “这般快?” 李隆基恢复了冷静,思忖着,倾向于不见对方。 就在前两日,他已经见过了李亨派来的内侍鱼朝恩。鱼朝恩趴在地上痛哭,因圣人还活着而无比感动,也替李亨消除了一些“误会”。 简而言之,就是李亨误以为圣人被李琮派薛白弑杀了,怀揣着对李琮的愤怒与对大唐的忧虑才赶往灵武,哪怕群臣几番劝进,他也怀着万一圣人还活着的期盼几次拒绝,最后是为了不让李琮的阴谋得逞,才不得不称帝。 为了阻止李琮谋逆,抢在李琮前面称帝?这种理由,李隆基当然不信,他动心的是李亨提出的条件,遵他为太上皇,仍掌朝政。再加上薛白守住长安形成的威胁。他相信与李亨的合作能够十分坚实。 此外还有一件小事,李亨已经把嫔妃、内侍、宫人们往蜀郡送来了,过些日子便会到,能很大地改善他在蜀郡的生活。 这种情况下,他不论见不见长安来使,都打算先晾一晾对方。 “禅师也看到了,那些虎狼闻着味又向朕追过来了啊。” “陛下或可一见。”老僧缓缓道,“许会有答案。” 之所以这般说,实在是这个山中老僧不擅于在那些有关权术的问题上对答,想着让圣人去见见旁人,好喘一口气。 这就是他太没有面圣的经验了,还不明白伴君如伴虎,要谨慎提出建议。 没想到,李隆基竟是听了他的,吩咐道:“朕要到山巅看看,领人过去。” 登上山顶,放眼望去,能望到开阔壮丽的蜀地山河,使人胸襟为之一阔。 也只有在这里,李隆基才能收起杀意,召见来使。 “臣,礼部祠部司郎中皇甫冉请圣人安康。” “皇甫冉。”李隆基道:“朕记得,朕离京前,你还只是军器监主簿,如何一跃为五品郎官?谁任命你的。” “臣……” 皇甫冉没想到圣人竟然能记得他一个小小官员的名字、官职,大为惊诧,须知长安城中大小官员有近三千人。 李隆基将皇甫冉的惊讶看在眼里,微微一哂,心中略微得意。 他一向喜欢用各种手段来震慑人心,让臣民们以为他无所不知,进而心生怖畏。 “你阿翁是淑妃的兄弟,你因三庶人案而怨朕,是吗?” 李隆基这里说的淑妃,指的其实是皇甫德仪,因皇甫德仪的儿子鄂王李瑶便是三庶人之一,旁人早已不敢这么叫了。 换作平时,听圣人这般问,一般人肯定要回答“不敢”的,但,皇甫冉想了想,却是答道:“鄂王是冤枉的。” “冤枉?”李隆基一讶,以不容置喙的语气喝道:“你知他是冤枉的?他谋逆时你才多大!” 皇甫冉道:“可圣人心里知道,冤杀了他们。” “你好大的胆子!” “禀圣人,如今北平王守在长安,臣前来拜见圣人,我与他皆是三庶人案的遗孤。我们愿意一起,为过去的错误弥补。” 李隆基听得大怒,冷着脸道:“朕唯一的错误便是没更早看到那小兔崽子的狼子野心。” 皇甫冉道:“北平王说,当年他平定南诏,因其地桀骜不驯,他遂留一支兵力镇守,若圣人在蜀郡护卫不足,可北上护驾……” “威胁朕。” “臣并不认同他这些话。”皇甫冉道:“臣此番来,为的是圣人。” 他从面圣伊始就表现得很直率,甚至是忤逆。可此时话风一转,却显得十分诚挚,塑造了一个说话耿直但还算忠诚的形象。 “臣之所以答应出使,并非是想为殿下立所谓的从龙之功,而是为大唐社稷谋划。殿下虽盼着能迎圣人归朝,却断然不会逼迫圣人,圣人坐镇蜀郡,只需下两道圣旨,一则为殿下正名,二则命江南转运粮草入长安,则叛乱可定……” 李隆基面无表情,实则听得很认真。 薛白提出的条件并不算苛刻,没有要求他立即回京。那么,他在蜀郡便可左右长安的粮食,相当于扼住李琮的喉咙。 “够了!朕为何离开长安?因那逆子意图宫变,如今却要朕下旨宣扬其功?” “殿下是太子,却未在圣人离开后登基。反观……” “那是他根基浅!否则他便不会找人假冒朕,而是直接登基了。” “正是如此,殿下才迫切需要陛下的支持,方能尽快平叛,并在平叛之后,归权于陛下。”皇甫冉道:“反观忠王,为太子十余年,羽翼丰满,今更是擅自称帝,陛下若纵容他,才是养虎为患啊!” 这是与鱼朝恩截然不同的劝说方式。 李隆基顺着皇甫冉说的情况思考,能想出一条使自己重掌大权的路——暂时支持李琮对抗叛军,并且与李亨对峙,而他则借机重塑威望。 重塑威望最简单的办法,就是往天下各地派出心腹大臣。可从长安出逃,再经历陈仓兵变,他身边根本没有多少可用之人。 若是想讨要回那些心腹大臣们,唯有在长安的李琮、薛白一方可以满足这个条件。 心里虽然有了这样的想法,可李隆基态度依旧冷峻,叱道:“逆贼,朕岂会再信他们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