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七十章 祖孙相见
书迷正在阅读:旭日少年(年下nph)、城楼之下(双重生 追妻 1v1 HE)、重装机兵:战车恰恰、在种地综艺,操庄稼汉爱豆(NP高H)、一步之遥(1v1,H)、占有你的身体(女尊)、锦鲤娇妻:摄政王宠妻手册、冠军教父、财务自由从天天中奖开始、特工易冷
		
		    仪凤门城楼上,二十四根旗杆上高扬着十二面龙旗。    风伯、雨师旗各一面‘    雷公、电母旗各一面。    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星旗各一面;    左、右摄提旗各一面,北斗旗一面。    上百名官员排列如仪,肃立在长江边恭迎皇太孙回京。    龙舟之上,旗帜被西北风吹的哗哗直响。    朱允熥在船头上默默地望着遥遥在望的京城。    闲着无事,细细一数,居然有十二面龙旗!    帝王专用的规格......是老朱特许,还是有人刻意为之?    按照朝廷规制,大明皇帝仪仗用龙旗十二面。    皇太子仪仗只能用六面龙旗。    朱允熥是皇太孙,一切规格皆用皇太子的标准,身份也等同于皇太子。    龙舟靠岸,鼓乐大作。    乐声清晰悦耳。    江边码头,惠王朱允炆率众官员一齐迎驾。    “臣朱允炆,奉旨率有司官员恭迎皇太孙还京!”    “是允炆哪!”    朱允熥下了龙舟,一副大哥的派头。    我明明是你兄长......朱允炆嘴角微抽。    他顺势叹了一口气,说道:“得知皇太孙在塞北遇险,臣日夜难眠,整日忧心,恨不能亲往塞北代皇太孙受难。”    朱允熥拍了拍朱允炆的肩膀,道:“允炆,你想多了,孤在塞北大杀四方,击的鞑子抱头鼠窜,可威风了!”    “......”    朱允炆无言以对,只得笑脸应对。    他内心的痛,无人知晓。    本想着朱允熥在塞北出事,结果竟好端端的回来了!    空欢喜一场!    如此大的心理落差,给年仅十六岁的朱允炆,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创伤。    朱允熥笑道:“对了,一转眼孤被册封为皇太孙就快一年了,不知道为何陛下不让你就藩……”    似是无意的话,让朱允炆浑身一震。    据他对朱允熥的了解,若是自己就藩,必然不是个好地方......退出转码页面,请下载app爱读小说阅读最新章节。    迅速调整好心态,朱允炆淡淡一笑:“皇太孙,你也知道,我一向不喜与人争。”    “?”    朱允熥惊讶地看着他,凑近低声问:“是吗?你是不争,还是争不过?”    如同遭受暴击,朱允炆下意识的后退一步。    朱允熥故意大声道:“惠王,你这规格也不对啊,既然想在京中当差,就向礼部尚书好好学学吧!”    礼部尚书李志刚,曾是大本堂先生,也教过朱允炆。    说完,朱允熥指了指十二面龙旗。    众官看去,龙旗多了六面!    负责的官员顿时脸色大变。    朱允熥上了迎接的车马仪仗,命车驾启动,只留下一脸懵逼的朱允炆。    他当面指出礼节错误,不管朱允炆是故意的,还是无意的,都惨遭打脸。    更让别人说不出什么。    论心机,没了文官集团出谋划算的朱允炆,已然不是朱允熥的对手,连当对手的资格都没有!    车驾一路进入皇城,在午门前停下。    朱允熥步行入宫。    “爷爷!”    进了乾清宫,打开殿门,朱允熥拜倒,认认真真行了礼。    “回来了?”    半年不见,朱元璋苍老了许多,身上裹着袍子。    “你这小子,真不让人省心。”    “孙儿让爷爷担心了。”    寒风灌入大殿,朱元璋紧了紧身上的袍子:“这次有何收获?”    内侍忙将殿门关上。    朱允熥回道:“读书万卷不如行万里路,孙儿感触颇多。”    接过宦官提来的绣墩,朱允熥挨着老朱身旁坐下,侃侃而谈,细说一路上的所见所闻。    朱元璋的心情很好,认真听着,不时追问几句。    朱允熥又提到了各地人口失衡,主张继续移民。    他建议从山西往陕西移民。    朱元璋表示支持。    劳动力严重不足,必然导致土地大片荒芜。    大明立国后,朱元璋为了恢复农业生产、发展经济,使人口均衡、天下太平,曾经采取过移民政策。    从洪武三年开始,朝廷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、潞州、泽州、汾州等地,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,领取“凭照川资”后,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。    只因山西人多。    元末中原地区大闹灾荒战乱之时,山西晋南一带却是另一番景象。    由于那里四周都是群山峻岭,易守难攻,起义军多次进攻山西,可终因地势险要而屡攻不下。    另一方面,由于地理环境因素,正好山西那些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百姓丰衣足食,安居乐业。    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听说那里富庶,并且不打仗,便纷纷往哪里逃。    如此一来,与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相比,山西倒是人满为患了。    想要征讨西域,陕西的人口是硬伤。    从临近的山西移民,最好不过了。    毕竟人口最多的直隶和浙江,路途遥远,更为困难,万一迁徙路上感染疾病等情况......    祖孙二人讨论完移民,朱元璋问:“你的叔叔们如何?”    “叔叔们很好,守边艰辛,孙儿都看在眼里。”    朱允熥回道......不能说叔叔们坏话。    朱元璋颇感意外。    他还以为这孙子会大倒苦水,毕竟老二和老三做的很过分。    朱元璋又道:“秦王的事......”    秦王朱樉不仅无视皇太孙,还僭越睡五爪龙床,给宠爱的次妃穿皇后袍服。    完全就是个混账!    朱允熥忙道:“二叔也是受了邓氏蒙蔽,孙儿已经惩罚了邓氏,望爷爷莫要怪罪。”    好小子,出去一圈成熟了。    他又问:“那晋王......”    朱允熥道:“三叔在军中威望极高,值得孙儿学习。”    “高個屁!”    朱元璋一拍龙案,与方才的态度截然不同,他怒道:“那混账东西见死不救,连亲侄子都不顾,他那晋王也别当了,明日俺就将他贬为庶人!    明日?为什么不是今日呢?    朱允熥安慰道:“爷爷息怒,三叔或许有苦难言,孙儿不怪他,您就饶了他这一次吧!”    这一招叫以德报怨。    朱元璋十分满意,但表面依旧严肃:“饶了他?不可能!必须处置!”    如果朱允熥在塞北出了事,朱元璋必然会收拾了晋王朱棡。    轻则贬为庶人,重则如他所说那般,亲手砍了。    但现在朱允熥非但没事,还在塞北露了一手。    这让朱元璋十分高兴,对晋王的处置准备从轻发落。    毕竟老三的位置太重要了,且很有能力。    由朱棡坐镇山西,朱元璋很放心。    换了别的皇子坐镇山西,断然没有这种效果。    然而绝不能委屈了宝贝孙子,朱元璋必须要做出表态。    “你说,怎么处置晋王?”    他将问题丢给了朱允熥,想看看这小子如何反应。    “既然爷爷决意要处置三叔,就让三叔戴罪立功吧。”    朱允熥道:“孙儿的意思是,让三叔主持山西移民之事。”    晋王朱棡节制山西兵马,鉴于稳固自己皇太孙的地位,朱允熥绝不能再让朱棡继续立功了。    相反,他要削弱朱棡的实力。    削弱,不一定是削藩。    也不一定是解除军权。    让朱棡得罪人,大面积的得罪人,也是一种削弱。    古代的移民,不像二十一世纪,有钱全家移民国外。    明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、军屯、商屯、民屯等几种。    更多的还是采用招诱、征派的强迫的办法。    当初官府宣传说中原地方好,几年不纳粮。    即便如此,乡土观念浓厚的大多数人,还是不愿迁去,更别说迁徙到陕西了。    朝廷只好制定徙民条例,按“四口之家留一;六口之家留二;八口之家留三”的比例迁徙。    移民就像强制拆迁,导致众多家庭在大槐树下砸锅分家。    朝廷给的补贴少,还得拖家带口迁徙数百里、乃至上千里到外省。    不知多少人会骂娘。    当然,大移民利国利民。    既有交流和融合,也有矛盾和竞争。    在这些不断发生和消解的矛盾和竞争中,克服了民族惰性,激发生机和活力,促进经济发展。    对朱允熥来说,有利于巩固王朝的统治。    主持移民是个得罪人的事,他不太愿意揽下此事。    朱允熥让晋王朱棡主持山西移民,完全是让他当恶人!    你晋王不是在山西人气高吗?    好!    看看有多高。    “只是主持移民?”朱元璋微微摇头:“不能这么便宜老三。”    朱允熥笑道:“那您再打三叔一顿吧!”    “打!必须打!”    说着朱元璋取出了他那心爱的小藤条。    此藤条专打儿孙!    朱允熥当初也挨过打。    “爷爷,这个不行的。”    朱元璋不解:“老三那么对你,你还怕打坏了他?”    这孩子,懂事的让人心疼!    “不是的......”    朱允熥让人取来一根手臂粗的木棍,真诚地道:“爷爷,用这个吧,孙儿见人家打自家顽皮的孩子,都用这个,包治百病!”    “......”朱元璋默默接下此棍。    当天,晋王朱棡被传唤到乾清宫。    然后殿门关闭。    随后里面发出了杀猪般的惨叫声。    老朱动手打人,从来都是下死手。    足足半个时辰,朱棡才一瘸一拐的走出乾清宫。    脸都肿了一半。大明第一帅的大明:我的祖父是朱元璋